战争一起矛盾还是存在的,但是大家想到的不是找孙氏军阀的毛病了,他们会找政敌的毛病,这叫矛盾转移。
什么叫政敌,首先要讲派系,一个士人在孙氏军阀政权里做个谋士,他得到孙权的重用,他的家族就会有很多财产,僻如分田,千倾良田,多少年薪。
这个士丈夫得到了孙氏军阀集团的重用和宠信,商贾,将领,地方官都会去巴结交好,这就叫朝中有人,名利双收。
得到主公的重用,自己的政治理念得到统治阶级认可,自己心情愉快,又得到同僚,名士的尊重,名利双收,这种事情是做官的士丈夫最渴望的事情,虽然说的非常直接,但这就是事实。
其他谋士也会去争宠,那个受宠的就会有产生很多政敌,想谋权上位的谋士就得提出不同的政治理念得到主公认可,或者是挑毛病否定别人的政治理念,只有这个办法才能得到上位的机会。
不打仗的时候,大家的矛头就对准孙氏军阀集团搞变革,打仗的时候,大家就将矛头对准那个主张打仗的家伙。
当然这是文臣们干的活,文臣专挑武将的毛病,周瑜当上了这个大都督后,张昭,张肱在朝议的时候经常指责周瑜的战略方针。
周瑜的身体还是蛮不错的,但是三十多岁就挂了,演义上说是被诸葛亮气死的,我认为是在这种政治夹心馍给急的,忧郁成疾而亡的,又或者是因为某种政治阴谋。
鲁肃,吕蒙也是一样的,陆逊还强一些,做大都督做的最久,有江东排名第一的传统陆家做后背,不过最后也被卷入太子谋反案,不得善终。
那他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,是当了大都督,士人集团的暗算和主人的猜忌吗?
不全是,四任大都督,他们的共同政治理想是夺荆州,收交州,入西川,占三州之地,入主中原,那有什么好忧虑的?
士丈夫重名节,你个地方军阀对抗中央,阻拦天下统一,年年打仗,老百姓水深火热,士人集团要开骂的,自己也内心矛盾,开始怀疑人生,有生之年寸步不前,不能让孙氏军阀过江东一步,这个领军的大都督压力是非常大的。
如果能十年内打下荆州,再发十年入西川定益州,那也说得过去。
孙权在守业的基础上,休生养息以蓄军资,数次发动对合肥的大战,都无功而返,张辽千人兵马突营,差点就挂了,不知道是不是这个营摆的不好,还是因为这仗打的不得人心。
孙权自己都不好过,你四任大都督更不好过,不过孙权这人能忍,曹操也不是一样打了几次孙权,也是无功而返,最后一次还吃了个败仗。
即然你打不过我,我打不过你,还打个毛线,大家划江而治,大家都窝起来做土皇帝得了。
春秋战国到秦统一,秦灭汉继,诸候国战国七雄的时代是回不去了,划江而治也是行不通的,你孙权没有统一天下的理想,那你的谋士,武将说不定哪天就把你给卖了。
有没有先例?
有,刘璋就是先例,刘璋在治理益州非常的不错,刘备兵马一到,法正,张松就把刘璋卖了。
所以孙权要有理想,要有蓝图,要带着江东士人集团,武将集团一统天下,这样才能团结内部,守住江东基业。